以前看過幾部有關猶太人在二次大戰被納粹掠奪迫害屠殺的電影 ,
2017.5 發現這部 "The Zookeeper's Wife"
是講華沙動物園園長夫婦人道救援300位猶太人的故事 ,
覺得題材很特別 , 便去看了電影。
看完這部真人真事改編的片子後 ,
心中又充滿了疑惑 ,
部分戲劇性的情節發展過於好萊塢元素 ,
有點削弱了我對援助計畫的感動。
於是我買了美國作家 Diane Ackerman 的同名原著 ,
去年開始斷斷續續地消化完那段令人震撼和不忍的歷史故事 ,
很佩服這位女作家不僅參考了兩位主角的回憶錄 ,
也蒐集了華沙的二戰史料 ,
還研究了猶太文化和納粹政治主張 ,
以紀實小說體把當時整個華沙的肅殺氛圍描述得非常淋漓盡致。
由影后潔西卡‧雀絲坦飾演園長夫人安東尼娜‧札賓斯基 ,
雖然她將保護兒女、動物的母性
以及照顧猶太人的責任感和強大壓力表達得很不錯 ,
但是可能是她的外型比較偏冷艷 ,
加上編劇杜撰了她礙於情勢、 假意與仰慕她的德國官員有曖昧情愫 ,
所以讓我覺得很出戲。
本尊的園長夫人原本是俄羅斯人 ,
父母親在她 9 歲時就在俄國革命時遭到槍決 ,
由祖母撫養長大 ,
童年的陰影使她對戰爭相當厭惡。
15 歳時才和祖母搬遷至鄰近的波蘭首都華沙 ,
多才多藝的安東妮娜學過音樂、繪畫和外語 。
而大她11歳的姜恩是位動物學家 ,
兩人共同的興趣便是動物和藝術 。
婚後因為有職缺而一起經營華沙動物園 ,
他們的家就位在動物園內。
電影一開始便是安東妮娜每天早晨騎著單車巡視動物園 ,
還有一隻小駱駝跟在單車後面跑著 ,
家裡也有可愛小動物相伴 ,
也擅長照顧失怙或受傷的小動物 ,
太平時期的動物園是一個快樂天堂。
姜恩以一位動物專家觀察自己的賢內助 ,
覺得她對動物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超自然波 ,
能夠放射出平靜又友善的腦波 ,
可以對牠們感同身受 。
同理心影響我的行為,不論在學校或在家中我都是這麼被教育的。
許多時候我試圖去分析反猶太情結,但我就是找不到任何合理的原因,除了人造的成見。」
他參加了波蘭地下軍的組織 ,
並說服老婆一起合作保護猶太人計畫。
1912年他創立了一間孤兒院 ,
喜歡與兒童為伍的他 , 也放棄逃出猶太區 ,
陪伴他們在煉獄中繼續玩遊戲、保持歡樂 ,
最後平靜地走向死亡。
電影中必有的大反派角色是路茲‧海克 Lutz Heck ,
之前便與姜恩夫婦在國際動物園長協會的年會上有交流 ,
他在戰時接任柏林動物園父親園長的職位 ,
安東妮娜的日記寫道海克對會說德語的她很親切 ,
並沒有像片中描述的職權騷擾舉止。
雖是動物學家 , 但是極愛冒險的狩獵活動 ,
常常炫燿他在非洲捕捉動物的照片 ,
並且收集戰利品 ~ 不論是活的動物或死的標本 ,
他很認同納粹的種族血統優生學 ,
因此加入納粹黨並且在政壇上享有權力。
所以姜恩夫婦對他保持距離和警戒心。
他和弟弟積極復育三種已經絕種的純種生物 ,
而波蘭亞洛維察森林的野牛、野馬非常接近原生血統 ,
因此德軍入侵波蘭後 ,
給了海克掠奪波蘭境內的動物進行配種實驗的大好機會。
書中常提到的亞洛維查森林 Bialowieza ,
位在波蘭 / 白俄羅斯邊界 ,
曾是波蘭國王和俄國沙皇的打獵勝地 ,
到了此時則是科學家研究生態的保育原始林。
我上網欣賞了許多有關這片森林的照片 ,
四季變化之風情的確非常優美。
可惜這片蘊藏自然寶藏的森林
被海克用來討好熱愛狩獵活動的贊助金主~
希特勒的心腹戈林 。
為了躲避納粹黨的種族隔離措施 ,
電影中 , 安東妮娜幫深色髮色女性客人染色漂白 ,
書中也提到許多救援者教猶太人如何梳妝打扮成亞利安婦女 ,
甚至作鼻子整型 、重塑包皮 ,
也要改造名字 。
有位流亡人士伊娃‧霍夫曼談到被迫放棄名字時
在心裡從一個小小的轉換漸漸變成巨大的鴻溝 ,
就像帶著一個辨識牌 , 是個毫無實體的記號 ,
連自己都覺得陌生的新名字。
讀到這裡真令人鼻酸 ....
(To be continued ....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