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預期蕭煌奇應該只是負責唱歌或在旁邊說書的角色 ,
看完 " 遇見自己 " 的演出非常驚喜 ,
覺得處女作 " 台北男女 " 大概只是讓他暖身熟悉一下 ,
這次真的得下海演出 ,
而且分飾多角。
他自己也沒想到會接到那麼厚厚一大本的點字劇本 ,
連作夢都夢到在背劇本 ,
不僅要像唱歌般把台詞內化到自然地說出來 ,
還要知道對戲演員的台詞和走位 ,
最害怕編導臨時要改劇本。
後來我也讀了他的自傳 " 我看見音符的顏色 " ,
裡面提到他小三轉學到啟明學校學點字的過程 ,
那是以注音符號為基礎的中文點字 ,
我才明白劇中有段情節描述盲人遇到被要求簽名時的窘境 ,
因為他們沒有學過中文字書寫。
不過小時候還是弱視到高一才全盲的蕭煌奇
不知是否還記得多少國字 ?
畢竟他經常在粉絲頁發文和互動 ,
而且也會幫歌迷在CD盒上簽名 ,
覺得他很神奇。
" 遇見自己 " 是由蕭煌奇以 Ricky Show 的英文演唱開場 ,
渾厚的美聲氣勢驚人 ,
讓我聯想到義大利的盲人歌手波伽利 ....
我第一次聽到他演唱英文歌 ,
沒想到還會唱古典聲樂 。
在自傳中有提到在啟明學校音樂課老師就是教聲樂 ,
後來還介紹蕭煌奇認識一位美國音樂家 ,
教導喜歡流行樂的他許多專業的音樂知識 ,
奠定他後來創作和演唱的功力。
由其他演員來詮釋主角 ~ 蕭小奇的成長故事 ,
一出生就看不見 ,
母親做水泥工、 辛苦存錢 ,
讓 4 歲的蕭弟弟動手術 ,
才獲得些微的視力 ,
總是在外七逃、賭博的父親在他成長階段總是缺席 ,
但是母親和阿嬤對他付出更多的關愛。
他算是 " 盲人中的明眼人 " ,
在啟明學校裡很會照顧其他同學 ,
成了孩子王 ,
住校期間和大家情同家人 ,
直到高一又因為玩電動傷眼力而失明。
編導的切入點很有創意 ,
讓蕭煌奇分飾他人生中的貴人們~
秀場主持人 Ricky 、街頭藝人、柔道教練和現在的蕭小奇 ,
來 " 遇見 " 各個階段的 " 自己 " ,
見證每一段的喜怒哀樂 ,
也讓他反芻那些心路歷程 ,
思考如果人生能夠重來 ,
珍惜僅有的一丁點光明 ,
他的人生會有多大的不同呢?
雖然蕭煌奇的肢體動作沒辦法像其他演員那樣靈活 ,
但是多變化的聲音表情豐富了舞台 ,
聽力彌補了視力的缺陷 ,
模仿收音機裡的賣藥廣告、布袋戲裡的著名角色等等都難不倒他 ,
帶來不少笑果 ,
他跟導演說希望這齣戲是「幽默、感人、顛覆對盲人的印象」。
我很好奇他的出道歷程 ,
故事要從小小奇說起 ~~~
生長在傳統市場播放的台語歌環境中 ,
他會用收音機錄自己說話或唱歌的卡帶來自娛 ,
還說服媽媽買台卡拉OK伴唱機 ,
發行專輯送給親友聽 ,
從小就已經展現製作專輯和演唱的企圖心。
到了國中接觸的音樂更廣 ,
包括學吉他、鼔、薩克斯風和唱民歌 ,
也開始參加歌唱比賽 ,
名次大多不是第一就第二 ,
讓他成了學校風雲人物。
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 ,
還去地下道當街頭藝人、小酒館駐唱和婚喪場演唱賺零用錢 ,
使他提早社會化 , 比同儕更懂得人情世故 ,
直到高中才自覺到
在那種免不了菸酒應酬環境的走唱生涯雖然好賺 ,
但絕不是他想要的音樂之路。
高中時期除了跟著洋老師學流行音樂 ,
也到民歌餐廳應徵駐唱 ,
還和同學組了台灣第一個視障人士的流行音樂樂團 ,
主唱兼團長 ,
團長要負責行政和對外發言等工作 ,
雖然較累但多了不同的歷練和經驗 ,
也比別人受矚目。
後來他開始參加文建會辦的詞曲創作比賽 ,
好幾屆都得到不錯的獎項 ,
開始有唱片公司老闆如角頭音樂來找他寫歌 ,
2002年出個人專輯 。
2007年因為選秀歌手翻唱他的「你是我的眼」,
那是寫給他過世阿嬤的歌 ,
從此走紅於流行樂壇 ,
創作量維持在國語、台語專輯輪流發行 ,
並拿到四屆金曲獎台語歌王的紀錄。
他的自傳附的CD中有一首創作 ,
我覺得很貼切地描寫他的音樂之路 ~
劇中也有一段是描述他受柔道訓練的故事 ,
他演的是柔道教練 。
後來我讀自傳時 ,
最感動的部分不是他出國比賽還得到殘障奧運不錯的名次 ,
而是他苦練的過程和領悟 ,
他說盲人學習柔道比明眼人的優勢是在
擁有對手身體律動的敏感度 ,
他很感謝教練帶著他到各道館去 " 踢館 ",
日積月累的訓練才能加強技巧和敏銳。
不過經過受傷復健後無法回復到最佳狀態 ,
也了解國外人高馬大的選手實力 ,
他認真思考 "柔道" 和 "音樂" 這兩條路 ,
決定將前者當作嗜好和鍛鍊心性的方式 ,
從中學習到做人做事的分寸和品德修養 ,
後者則是要努力的志業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