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.4.24
還沒去過歐洲文藝復興的藝術重鎮 ~~~ 義大利 ,
不過去年表姊送我一張 米開朗基羅特展 的門票 ,
雖然多是複製品 , 不過展品豐富 ,
能把不同博物館裡的收藏聚集在台北歷史博物館 ,
實屬難得的教育價值 , ,
我想若真的到義大利 , 也不一定全部看的到 ....
一代宗師的雕像 ,
是他的姪子委託米老的藝術家好友
Daniele Da Volterra 弗泰拉雕塑的 ,
帶著深沉、 憂鬱的面容 ,
還可看到鼻樑曾被打斷的痕跡。
1475 .3.6 出生於隸屬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托斯卡尼小鎮 ,
享年 89 歲 ,
相當長壽的藝術家 ,
一直持續不斷在創作 ,
集雕刻、 繪畫、 建築家和詩人於一身的天才。
母親早逝 , 由奶媽代為養育 ,
奶媽的丈夫是一位石匠 ,
在那種教養環境下 ,
讓他對鑿子和錘子的雕刻技巧很早就被啟蒙了。
12 歲 時, 他進畫家吉爾蘭戴歐的工作坊當學徒 ,
除了學習繪畫技巧 , 還有研磨顏料的工作。
展場模擬當時工作坊的氛圍 ,
從古希臘雕像殘軀去了解人體之美 ,
還有布褶臨摹習作 ....
( 讓我想起以前在學校上素描課時 ,
也是要模擬布料摺痕的線條、 陰影 .... )
打好素描基礎是很重要的 ,
先去感受 軟材質在畫筆下的表現 ,
之後米老才能在 硬材質 上表現出柔軟細緻的肌理。
第一次看到 亞爾伯提帷幕 ,
以前基礎素描老師頂多叫我們自製 4 大格的觀景窗來輔助 ,
原來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已經用這麼大的投影定位工具 ,
難怪可以畫出很複雜的畫面。
15歲 時獲老師的推薦 , 進入佛羅倫斯統治者 ~~~
梅迪奇家族的聖馬可學院學習雕刻 。
羅倫佐 ‧ 梅迪奇是文藝復興啟蒙者 ,
既是商人 , 也是政治家 , 而且學養豐富 ,
供養贊助科學家、 詩人和藝術家 ,
包括達文西、拉斐爾、 伽利略等 。
這幅畫述說少年小米拿著石雕作品給穿著紅袍的羅倫佐的故事 ,
小小年紀就展現極高的天份。
這時期還有兩件淺浮雕的作品 ~ 《 階梯聖母 》 和 《 半人馬之戰 》,
從槌子由左向右下刀的痕跡 ,
證明米開朗基羅是左撇子。
他在這裡也受新柏拉圖哲學家的薰陶 ,
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中心 ,
不斷超越可與神接近。
因此從工匠提升對美學的追求。
直到19歲 , 梅迪奇家族失去政權 , 他才離開。
到了羅馬 ,
21歲 , 完成第一件真人尺寸的雕塑 ~~~ 《 酒神 》
頭髮綴滿了葡萄的青春俊男 , 眼神迷醉 ,
背後的頑皮小羊男充滿動態。
像蠟一樣的柔軟
24歲 完成第一件成名作 《 羅馬聖殤 》,
也是唯一有留下簽名的作品 ,
就刻在聖母的背帶上 ....
現位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 ,
聖母慈愛的面容 , 很有達文西畫中聖母的風格 ,
年輕的形象 , 也象徵她是聖潔的處女母親 ....
無論是衣服的皺摺或肌肉的鬆弛 ,
還是耶穌基督身上的傷痕 ,
高超的技巧是將困在石塊中的靈魂釋放出來 。
展場放著中世紀修士吟唱的 " 葛利果聖歌 " ,
一邊欣賞一邊聆聽 ,
莊嚴的宗教氛圍很令我感動。
29歲 達到高峰 , 完成 《 大衛像 》,
舊約聖經中集勇敢、 智慧於一身的少年英雄 ,
右手拿著石頭 , 左手舉著投石帶 ,
眉心緊皺 , 神情專注 , 瞳孔成愛心狀 ,
準備迎戰侵略猶太人的巨人哥利亞 ....
不同於前人創作的 《 大衛像 》,
多半是表現戰勝後
一手提刀、 一手提著巨人頭顱的驕傲狀態 ....
米開朗基羅描述的卻是
備戰時那份警戒心和蓄勢待發的潛能 。
雖然爲了讓觀者仰望角度 , 而放大頭部比例 ,
但是完美的人體雕像 ,
更是文藝復興古希臘美學時期
歌頌人體之美的代表之作。
最初是置於佛羅倫斯市政廳前的民主廣場 ,
象徵不畏強權的精神 。
300年後 , 本尊移至佛羅倫斯美術學院畫廊收藏 ,
另有複製品在廣場展出。
30歲 到羅馬 , 受教宗朱力烏斯二世委託製作教宗陵寢 ,
原本預計 40 件雕像 ,
米開朗基羅拿了頭期款 , 上卡拉拉山採石場挑選大理石 ,
花了八個月的功夫 ,
計畫卻生變 , 害他欠了一大筆債務 ,
陵寢計畫在歷經40年、 多任教皇之後規模縮減 ,
( 可憐的米老 .... )
只留下幾尊有名的作品 , 其中之一就是《 瀕死的奴隸 》。
以奴隸雕像來裝飾陵寢 ,
是古希臘羅馬的風格 ,
也有宣揚戰功的意味。
只是米老依舊把奴隸雕的很俊美 ,
雖然裹著屍布 ,
但是神情、 姿態卻是很陶醉 ,
他認為人的肉體是一座監牢 ,
渴望自由的靈魂被囚禁在肉體裡 ,
位於生死的臨界點 , 靈魂從肉體解放時 ,
反而有了愉悅的神情。
現在本尊收藏在羅浮宮。
( 我家對面的酒商就放了一尊粗糙的奴隸雕像複製品在店面 ,
如果不知道原本是用來裝飾陵寢 ,
還真的會以為是一個很陶醉於酒色慾望的人呢!
不過了解之後 , 又覺得蠻荒謬的諷刺感 ,
還不如放《 酒神 》才適當.... )
聖殤題材是描繪聖母將耶穌從十字架卸下時的哀慟 ,
而在這個作品中 , 削瘦的母子彷彿結合為一體 ,
母親在背上撫慰著死去的兒子 .....
戰場上武士與戰馬奮勇殺敵的磅礡畫面。
有位教宗身邊很紅的建築師布拉曼帖 , 跟米老有過節 ,
在陵寢計畫縮編後 ,
他建議教宗朱力烏斯二世委託米老繪製
梵蒂岡的 西斯汀禮拜堂頂蓬濕壁畫 ,
用意是想陷害沒畫過濕壁畫的米老 ,
誰知道米老費時 4 年 ,
37歲 獨力完成 《 創世紀 》。
中間的部分是描繪 " 舊約‧中‧創世紀 " 9 個場景 ( 由左到右 ) ~
" 神分光暗 " 、 " 神創造日月 " 、 " 神分水陸 " 、
" 神創造亞當 " 、 " 神創造夏娃 " 、 " 亞當夏娃逐出伊甸園 " 、
" 諾亞獻祭 " 、 " 大洪水 " 、 " 諾亞醉酒 "
加上周圍裝飾著預言耶穌降臨的的巫女、 女先知德爾菲等 ,
從原本的十二使徒構想 ,
變成人物多達 300多的巨作 ,
展現米老大刀闊斧的格局和傲世絕倫的才華。
61歲 時 , 新的教皇委託他在西斯汀禮拜堂的祭壇
牆上進行濕壁畫《 最後的審判 》~
世界末日來臨 , 使徒們圍繞著基督降臨 ,
對人類進行審判 , 祂高舉右手讓往生者從墳墓復活 ,
有的可以升天 , 有的則向下沉淪 ,
場面浩大 , 人物多達 400多。
可惜米老擅長畫的裸體人物被認為褻瀆宗教 ,
等他死後 , 新的教宗又派米老的徒弟一一畫上腰布 ,
難怪看起來不太自然 ....
( 米老若死後有知 , 一定很火大 ..... )
在進行這項工程時 , 他正面臨人生關卡 ,
委託的案子三番兩次胎死腹中 ,
過程相當折磨藝術家的意志力 ....
以雕刻家自豪 , 卻被派來畫壁畫 , 讓他覺得受辱 ,
於是把 65 歲 的自己入畫 , 變成殉道者手中的人皮 ,
很特殊的簽名 .....
他把對命運不滿的苦悶、 窒息之苦 ,
發洩在畫筆下扭曲的人體 ,
整面牆有著漩渦般的震撼力。
兩大濕壁畫讓米開朗基羅在藝術史地位更永垂不朽 ,
經過不順遂人生的淬鍊 ,
反而在藝術成就上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。
( 有一個 Sistine Chapel 3D網頁可以欣賞整個內部格局 ,
實在太壯觀了 , 像座美術館的禮拜堂 ,
看的頭好暈 @@ .... )
71歲 時還不得閒 ,
又被教宗保祿三世指派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總建築師 ....
重建過程歷經了多位建築師 ,
米老很推崇精通古羅馬穹頂建築的布魯內列斯基蓋的
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 ,
他為教堂也設計了類似的 大圓頂 ,
開天窗採光 ,
塔頂向上延伸 , 象徵著莊嚴崇高的宇宙。
不過米老還是沒能看到教堂 1626年的完工典禮 ,
讓我想到西班牙高第蓋聖家堂 ,
1926年車禍死後 , 迄今教堂還繼續在蓋....
雖然米老是文藝復興藝術家中存款最多的人 ,
但仍過著簡樸的生活 。
米老給僕人一份請客的菜單 ,
他怕僕人看錯 , 在菜單上畫上小插圖 ,
有三種菜單 : 一人份、 兩位貴客或兩位普通客人 ,
麵包、 酒、 鲱魚或鯷魚 ,
頂多再加道菠菜、 義大利餃子或湯 ,
他說 ~ 就算我再有錢 , 也要過著窮人的生活 !!!
米老生性孤僻 ,
雖然保持單身不過也有緋聞 ,
除了同性戀的偏向 ,
還有一位紅粉知己 ~ 寡婦維多利亞 ‧ 柯隆娜夫人 ,
在進行壁畫 《 最後的審判 》時 , 認識這位才情洋溢的女詩人 ,
帶給米老許多身心靈的慰藉 。
但是我想在當時社會禮教下 ,
米老對於情感多半採取內在的壓抑 ,
兩人只有發展出一份柏拉圖式愛情。
他也常跟姪子李奧纳多書信往來 ,
死後由姪子將遺體秘密運回故鄉 ,
葬在佛羅倫斯的聖十字教堂。
佛羅倫斯房子也留給姪子 ,
現在成了 " 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 " ,
這次展覽的一些真跡手稿 , 就是來自那裡。
我特別抄了米老的兩首詩作,
似乎可以感受到他把感情昇華至
對藝術和宗教的追求 ~~~
" 文藝復興三傑 " 之一的拉斐爾最著名的 《 雅典學院 》,
他把自己隱藏在最右邊、 轉頭看像觀畫者 ,
把達文西畫成後面中間、 舉手指向天的柏拉圖 ,
把米開朗基羅畫成前排中間、 靠著桌子沉思的哲學家赫拉克里特斯 ,
在那個意氣風發、 人文薈萃的年代 ,
三大巨人各以形似的思想家出現在同一畫面 ,
實在是很妙的安排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2014.8.6
終於把一年多前雜亂的看展筆記有條理地整理出來 ,
幸好網路裡有不少專業文章能讓我旁徵博引 ,
對大師的一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,
雖然在世時就成名 , 作品也很多 ,
沒想到苦難的磨練也沒少過 ....
以後若有機會去佛羅倫斯旅行 , 一定會更有心得。 ^ ^